NEWS新闻中心

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
2025-09-24 13:24:59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在纽约曼哈顿晨边高地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,一位身姿挺拔的东方青年正匆匆穿过红砖走廊,他背着装有击剑装备的双肩包,手中还捧着几本厚重的心理学教材,他就是费若秋——曾经在国际剑坛崭露头角的中国击剑运动员,如今哥大心理学系的研究生,从巴黎的剑道到纽约的课堂,这位“旅法剑客”的转型之路令人惊叹。

缘起:击剑生涯的巅峰转折

费若秋的击剑故事始于北京的一家业余体校,年仅10岁的他第一次拿起花剑就被这项运动深深吸引。“那是一种奇妙的共鸣,”费若秋回忆道,“剑道上的每一步都是思考,每一次交锋都是对话。”

他的天赋很快显现,15岁入选国家青年队,18岁获得法国俱乐部邀请,开始了旅法训练生涯,在巴黎期间,他先后获得欧洲青年锦标赛银牌和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金牌,被法国媒体称为“东方剑客”。

然而2023年赛季后,正处于职业生涯上升期的费若秋做出了令人意外的决定——暂别赛场,赴美求学。“许多人认为这是个冒险的决定,”费若秋坦言,“但对我而言,这是另一种形式的进攻——对知识的进攻。”

抉择:为何选择哥大?

当被问及为何选择哥伦比亚大学时,费若秋的眼睛亮了起来。“哥大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学术氛围和击剑传统的完美结合。”他目前攻读运动心理学硕士学位,研究方向是“高水平运动员的认知决策过程”。

“在击剑比赛中,百分之一秒的决策就能决定胜负,我想从科学角度理解这种决策是如何产生的,以及如何优化它。”费若秋解释道,他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运动员提高成绩,还对理解人类在高压环境下的快速决策有重要意义。

哥大击剑队主教练迈克尔·索利亚诺表示:“费若秋带来的是世界级运动员的视角,他既理解理论又拥有实战经验,这种结合非常罕见。”虽然费若秋目前以学业为主,但他偶尔会与校队一起训练,分享他的国际比赛经验。

平衡:学术与击剑的双重挑战

每天清晨5点半,当大多数学生还在睡梦中,费若秋已经开始了他的日常训练,两小时体能和技巧练习后,他匆匆赶往课堂或实验室,下午是集中学习时间,晚上则常常在图书馆度过。

“时间管理是我必须掌握的技能,”费若秋笑着说,“这比应对对手的佯攻要难得多。”他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方法——将学术概念应用于训练,同时用运动员的纪律来对待学习。

“在击剑中,我们讲究‘感觉距离’——不用测量就能知道与对手的正确距离,在学习中,我也培养了一种‘知识距离感’,知道离理解一个概念还有多远,需要多少努力才能掌握它。”

这种跨界思维已经初见成效,上学期,费若秋在认知心理学课程中获得了A+的成绩,他的期末论文探讨了击剑运动员的预判机制,受到了教授的高度评价。

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
融合:东方与西方的训练哲学

拥有中法两国训练经历的费若秋,对不同的体育文化有独到见解。“中国的训练强调纪律和重复,打下坚实基础;法国则注重战术创新和个性化表达,现在我接触美国体育科学的前沿研究,这种多元视角非常宝贵。”

他正在尝试将这种融合应用于自己的训练中。“东方哲学讲究‘以静制动’,西方则强调主动进攻,最理想的状态是找到平衡点,就像哥大的校训——‘在光明中求知’,既需要理性的光明,也需要直觉的微光。”

费若秋的教练索利亚诺注意到这种特质:“他的风格非常独特——有欧洲技术的美感,亚洲战术的智慧,现在又加入了科学分析的层次,如果他重返赛场,将会是非常全面的选手。”

重返赛场还是专注学术?

对于未来,费若秋保持开放态度。“我热爱击剑,也热爱学术研究,幸运的是,我不必二选一。”他正在探索将两者结合的可能性,比如运动表现咨询或体育科技创业。

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
“2028年奥运会当然是一个诱惑,”他坦言,“但如果我重返赛场,希望不只是为奖牌而战,而是为展示一种新的可能性——运动员可以同时是学者,武术可以融合科学,传统可以拥抱创新。”

哥大体育部主任彼得·皮林对此表示支持:“我们鼓励学生运动员全面发展,费若秋体现了这种理念——追求竞技卓越的同时不放弃学术追求,他是年轻运动员的榜样。”

桥梁:连接中美体育文化

作为中国击剑协会的注册运动员和哥大学生,费若秋自然地成为中美体育交流的桥梁,他正协助组织明年在纽约举行的中美大学击剑友谊赛,并计划暑期回国举办击剑夏令营。

“体育是 universal language,但每种文化有不同的表达方式。”费若秋说,“我希望能够促进这种交流,让中国的年轻运动员接触国际视野,也让美国体育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体育的发展。”

中国击剑协会副主席王海滨对此表示赞赏:“若秋的选择展示了当代运动员的多元化发展路径,我们支持运动员在追求成绩的同时拓宽视野,这将有利于中国击剑运动的长期发展。”

夕阳西下,费若秋结束一天的课程,走向体育馆,在那里,他将指导哥大击剑队的初学者们基本步法。“教学相长,”他说,“解释技术动作让我更深入理解它们背后的原理。”

从巴黎到纽约,从剑道到课堂,费若秋的旅程远非简单的场地转换,而是一种生活哲学的实践——不断挑战边界,追求全面卓越,在他的身上,我们看到新时代运动员的缩影:不再局限于单一身份,而是勇敢地跨越领域,创造属于自己的综合之路。

“击剑教会我,有时候最好的防御是进攻,”费若秋收好他的剑具,微笑着说,“而在人生的赛场上,我对知识的追求,就是我最有力的进攻。”

搜索